白沙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半灌木,主根明显,入土3米以上,侧根发达,密布在10厘米~70厘米的沙层中;茎直立,基部粗壮,高50厘米~120厘米,分枝10个~30个簇生,1龄~2龄时皮灰白色,成年后外皮呈灰褐色,叶灰绿色,幼嫩时具短柔毛,下部叶较大,二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长1.5厘米~3厘米,宽约1毫米,上部叶较短小,三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直径2毫米~3毫米,呈复总状花序排列,有短梗及条形苞叶;总包卵形,长3毫米,总苞片3层~4层,宽卵形,边缘宽膜质,花10余个,外层雌性,能育,内层两性,不育;瘦果微细,无毛,咖啡色,外表附着一层白色胶联结构的多糖物质,占种子重量的20%,遇水极易溶胀,与沙粒连成团,形成自然大粒化种子,便于吸水储水,易于发芽出苗,条件适宜时,3天即可发芽出苗,种子千粒重0.8克~1.0克。
牧草特性
白沙蒿抗风沙,耐旱、耐寒、耐瘠薄性能极强,常与花棒、沙拐枣、沙米等植物混生,或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喜生长在流动、半流动沙丘上,当流动沙丘被固定后。种子自生能力很强,当被沙埋没后,依靠表皮包裹的多糖物质吸水,形成胶状水泡,吸水量可相当于种子重量的数倍,很快萌发生长。当沙土含水量低于1%时,植株开始枯萎,在沙地地表温度高达60℃以上时,也不致烫伤而枯死,在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的干旱环境中,能正常生长发育,在贫瘠的流动沙丘上,株高可达150厘米,地下部分的生长强于地上部分,5龄植株根幅是其冠幅的7.5倍。白沙蒿生长较缓慢,一般3月中旬返青,7月10日左右开花,9月中旬种子成熟,11月10日左右开始落叶枯黄,生育期120天左右,生长期180天~2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