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草,又名扁担草、面条草等,分类学上属苤菜科,是典型的沉水植物。因其合较多的营养成份和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广泛分布于河流、湖泊等水域,分布区水深一般不超过2m,在透明度大。淤泥深厚、水流缓慢的水域,苦草生长良好。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苦草农也逐渐关注起有机技术,下面为大家讲解有机苦草制种技术。
1、条件
用于苦草人工制种的水面应在1333平方米以上,水深可控制在70-100cm范围内,淤泥深厚,静水或水流缓慢,水的透明度较高。选用的苦草种应籽粒饱满、光泽度好,呈黑色或黑褐色,长度2mm以上,最大直径不小于O.3mm,以天然野生苦草的种籽为好,可提高子一代的分蘖能力。
2、播种
播种期在 4月底至 5月上旬,用种量 15-30g/亩。播种前先晒种一天,再浸泡一夜,搓出果实内种籽,漂洗干净,用半干半湿的细土拌种洒播。播种时,水位保持在10—3Ocm左右;若播种域水生有大量水蚯蚓,水位应调至40-60cm。
3、日常管理
苦草在苗期比较娇小,生长较慢,为促进分蘖,控制营养生长,前期水位一般保持在3Ocm以内。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快速生长期,7月份在水底覆盖面可达 95%以上。这时水位可加至7O—l00cm左右。7月中旬,根据水域肥瘦憎况酌情追肥,一般每667平方米施过磷酸钙10kg或三元素复合肥2kg;若淤泥较厚,水质较肥,则不必施肥,防止生长过旺。8月上中旬开始,苦草陆续开花,白色的花粉大量漂浮水面,完成受精后,雌花花柄卷曲成螺旋状,将果实收缩沉入水中。
4、种籽收获
10月份,果实开始进入成熟期,花柄逐渐衰老、腐败,果实陆续漂浮于水面。通常前期浮在水面的果实内所含的种籽数量较少,种籽质量较差;因此,应把11月5日前漂在水面的果实捞出丢弃;11月5日以后漂浮到水面的果实质量较好,但果实内部分种籽生理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需漂浮于水面进一步发育,至12月中下旬方可捞出晒干。12月底收获完毕。池中剩余的果实也不宜留作种用。草种单产一般为10kg/667平方米左右。
5、病虫害防治
苦草的苗期虫害主要是水蚯蚓,特别是在淤泥肥厚的池塘,往往造成出苗率很低,使用呋喃丹拌土毒杀或拌种,有一定效果;把播种水位调至 40-6Ocm,可有效控制水蚯蚓数量,抑制其危害;苗期还应注意防止草食性的鱼类、家畜、家禽危害。苦草开花期,主要为蚜虫危害,使用敌敌畏800倍液或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洒防治,效果良好。到目前为止,未见苦草存在其他病虫害。
6、综合利用
苦草制种水域少量投放河蟹、青虾或鲤、鲫、鳜鱼等,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制种产量、质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扣蟹投放规格80-120只/kg,密度 200-300只/667m平方米,或规格为2000-3000只/kg的早繁仔蟹,1000只/667平方米,越冬幼虾5—10kg/667平方米;或者建鲤、异育银鲫、鳜鱼夏花等500-1000尾/667平方米。可产成蟹15-4Okg/667平方米,成虾20-3Okg/平方米,或大规格鱼种 40-50kg/667平方米。
适宜苦草生长的水深在l一2m,而我国大多数湖泊正常情况下,该水深区域均占湖区相当部分面积,国内一些单位在湖泊浅水区增植苦草,进行围网养殖,取得一定成效,如江苏太湖有效地恢复了播种水域的水草植被,显著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了水域生态环境向良性发展。以上讲解有机苦草制种技术,更多知识,请关注有机技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