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闷棚是一种预防有机蔬菜重茬病害经济有效的方法,即利用太阳能高温处理,消毒灭菌。
具体方法是每年6一9月的高温阶段,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进行,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简单、效果好。利用两茬作物种植的间隔期,或结合换茬的整地施肥进行,杀死基施有机肥中的病菌。密闭大棚,利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据测定,闷棚期间温室内温度可达52℃以上,地表下10厘米处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处可达45℃,杀菌率可达80%以上。
但是,闷棚也要注意方法,这几年有些农民不注意闷棚的有关细节,所以,达不到闷棚杀菌的效果。为此提醒农民朋友在闷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整地,深翻施肥
地要整平,整细,并结合整地采取深翻施肥,结合整地,将秸秆打碎,把鸡粪、猪粪和蚯蚓粪配比好的农家肥连同玉米秸秆一起施入土壤,以便借高温杀死有机肥中的病菌虫卵。将地深翻耙平后,再按照作物的种植方式起垄或做成高低畦,这样可使地膜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小空间,可增强杀菌效果。
二、足水浇灌,增加湿度
土壤的含水量与杀菌效果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土壤含水量过低,达不到好的杀菌效果。一般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时效果最好,灌溉的水面高于地面3~5厘米为宜。
三、密闭大棚,提高地温
用大棚膜和地膜进行双层覆盖,严格保持大棚的密闭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处理,地表下10厘米处最高地温可达70℃,20厘米深处的地温可达45℃以上,这样高的地温杀菌率可达80%以上。
四、适当延长闷棚时间
绝大多数病菌不耐高温,经过10多天的热处理即可被杀死,如立枯病病菌、黄瓜菌核病病菌、黄瓜疫病病菌、茄子黄萎病病菌等都不耐高温。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别耐高温,如根腐病病菌、根肿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传病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层深,必须处理30~50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进行土壤消毒时,应根据棚内所种作物及其相应病菌的抗热能力来确定消毒时间。
六、闷棚后的处理
高温闷棚对不超过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对超过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即使耕翻也应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否则,会将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来,发生再污染。高温闷棚能大幅度降低田间的病菌密度,大大减少作物发病的机会。
注意高温闷棚后应增施生物菌肥或生物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益菌群。 采用高温闷棚技术,利用高温杀死有害病菌及地下害虫,即能熟化土壤,又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操作简单,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