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害症状
有机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端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衔接成大型不规矩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湿润气象,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全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二、病原菌形态特点
病斑上产生的灰黑色霉层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如果病斑上霉层不显然,可采取保湿法促其产孢。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个成束,不分枝,青褐色,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长梭形,直立或向一边稍弯,有多个分隔,脐点显然突出于基细胞以外。
三、发病特点
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起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体死亡。有机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批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风行。因为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合乎,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四、发病条件
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风行的重要因素,70年代因为感病有机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造成大斑病风行,丧失严重。
2、有机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子近的地块,因为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风行。
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风行。
五、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有机玉米杂交种。
2、履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有机玉米连作,秋季深翻泥土,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开春后及早解决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3、改良栽培技巧,加强有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减轻发病;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留意坎间排水。